错误处理
大家好,我是煎鱼。
在日常工程中,我们写的、看到最多的可能就是这一段标志性 Go 代码:
func main() {
x, err := foo()
if err != nil {
// handle error
}
y, err := foo()
if err != nil {
// handle error
}
z, err := foo()
if err != nil {
// handle error
}
s, err := foo()
if err != nil {
// handle error
}
}
这是在业内被吐槽的最多的,甚至都可以用来作为 Gopher 的互认。
设计方向
Go 是瞎设计的吗,就粗制滥造,搞个错误 err 的返回约定惯例。像是:
func foo() err {
return nil
}
其实并不是,Go 团队在设计上有意识地选择了显式的设计方向,如下:
- 使用显式错误结果。
- 使用显式错误检查。
这和其他语言不一样 ,是由于 Go 团队也认识到了异常处理的不可见错误检查所带来的问题。
设计草案有一部分是受到了这些问题的启发。如下:
Go 官方也没有打算去掉 “显式” 这一做法,新版 Go2 错误处理的核心目标是:“错误检查更加轻便,减少专门用于错误检查的 Go 程序代码的数量和所花费的时间。”。
再结合 Go2 的趋势来看,主要是增加关键字和修饰来解决这个问题,相当于是堆积木了,而不是直接把他干掉的。
这在 Go 核心团队内是非常明确的,大家就无需再挣扎了。
不支持的实现
不支持 try-catch
在 Go1 时,大家知道基本不可能支持。于是打起了 Go2 的主意。为什么 Go 就不能支持 try-catch 组合拳?
在宣发了 Go2 的构想后,在 2020 年就有小伙伴乘机提出过类似 《proposal: Go 2: use keywords throw, catch, and guard to handle errors》的提案。
下面来自该提案的演示,Go1 的错误处理:
type data struct {}
func (d data) bar() (string, error) {
return "", errors.New("err")
}
func foo() (data, error) {
return data{}, errors.New("err")
}
func do () (string, error) {
d, err := foo()
if err != nil {
return "", err
}
s, err := d.bar()
if err != nil {
return "", err
}
return s, nil
}
新提案所改造的方式:
type data struct {}
func (d data) bar() string {
throw "", errors.New("err")
}
func foo() (d data) {
throw errors.New("err")
return
}
func do () (string, error) {
catch err {
return "", err
}
s := foo().bar()
return s, nil
}
不过答复非常明确,@davecheney 在底下回复“以最强烈的措辞,不(In the strongest possible terms, no)”。这可让人懵了圈,为什么这么硬呢?
其实 Go 官方早在《Error Handling — Problem Overview》提案早已明确提过,Go 官方在设计上会有意识地选择使用显式错误结果和显式错误检查。
结合《language: Go 2: error handling meta issue》可得知,要拒绝 try-catch 关键字的主要原因是:
- 会涉及到额外的流程控制,因为使用 try 的复杂表达式,会导致函数意外返回。
- 在表达式层面上没有流程控制结构,只有 panic 关键字,它不只是从一个函数返回。
说白了,就是设计理念不合,加之实现上也不大合理。在以往的多轮讨论中早已被 Go 团队拒绝了。
反之 Go 团队倒是一遍遍在回答这个问题,已经不大耐烦了,直接都整理了 issues 版的 FAQ 了。
不支持全局捕获的机制
在 Go 语言中,有一个点,很多新同学会不一样碰到的。那就是在 goroutine 中如果 panic 了,没有加 recover 关键字(有时候也会忘记),就会导致程序崩溃。
又或是以为加了 recover 就能保障一个 goroutine 下所派生出来的 goroutine 所产生的 panic,一劳永逸。
但现实总是会让人迷惑,我经常会看到有同学提出类似的疑惑:
这时候,有其他语言经验的同学中,又有想到了一个利器。能不能设置一个全局的错误处理 handler。
像是 PHP 语言也可以有类似的方法:
set_error_handler();
set_exception_handler();
register_shutdown_function();
显然,Go 语言中并没有类似的东西。归类一下,我们聚焦以下两个问题:
- 为什么 recover 不能捕获更上层的 panic?
- 为什么 Go 没有全局的错误处理方法?
源码层面
如果是讲设计的话,其实只是通过 Go 的 GMP 模型和 defer+panic+recver 的源码剖析就能知道了。
本质上 defer+panic 都是挂载在 G 上的,可查看我以前写的《深入理解 Go panic and recover》,你会有更多深入的理解。
设计思想
我们不能仅限于源码,需要更深挖,Go 设计者他的思想是什么,为什么就是不支持?
在 Go issues 中《proposal: spec: allow fatal panic handler》、《No way to catch errors from goroutines automatically 》分别的针对性探讨过上述问题。
Go 团队的大当家 @Russ Cox 给出了明确的答复:Go 语言的设计立场是错误恢复应该在本地完成,或者完全在一个单独的进程中完成。
这就是为什么 Go 语言不能跨 goroutines 从 panic 中恢复,也不能从 throw 中恢复的根本原因,是语言设计层面的思想所决定。
在源码剖析时,你所看到的整套 GMP+defer+panic+recover 的机制机制,就是跟随着这个设计思想去编写和发展的。
设计思想决定源码实现。
未来会如何
Go 社区对 Go 语言未来的错误处理机制非常关心,因为 Go1 已经米已成炊,希望在 Go2 上解决错误处理机制的问题。
期望 Go2 核心要处理的包含如下几点(#40432):
- 对于 Go2,我们希望使错误检查更加轻便,减少专门用于错误检查的 Go 程序代码的数量。我们还想让写错误处理更方便,减少程序员花时间写错误处理的可能性。
- 错误检查和错误处理都必须保持明确,即在程序文本中可见。我们不希望重复异常处理的陷阱。
- 现有的代码必须继续工作,并保持与现在一样的有效性。任何改变都必须与现有的代码相互配合。
为此,许多人提过不少新的提案…很可惜,截止 2021.08 月底为止,有许多人试图改变语言层面以达到这些目标,但没有一个新的提案被接受。
现在也有许多变更并入 Go2 提案,主要是 error-handling 方面的优化。
有兴趣可以看看我之前写的:《先睹为快,Go2 Error 的挣扎之路》,相信能给你带来不少新知识。
总结
看到这里,我们不由得想到。为什么,为什么在 21 世纪前者已经有了这么多优秀的语言,Go 语言的错误处理机制依然这么的难抉择?
我们在本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,显然 Go 语言的开发团队是有自己的设计哲学和思想的,否则 “less is more” 也不会如此广泛流传。
这存在着一系列既要也要的问题。